影像辨識不告訴你的後處理

都云作者痴,誰解其中味。 影像辨識是一個透過不斷的數學加權計算,所推論出來的結果,儘管我們都非常期待電腦可以用超出人類千萬倍的計算速度,成功的辨識並理解世界萬物,但是遺憾的是,我們教育電腦的教材,往往是不敷使用的,就像是考大學,大家都會說高中的書念完,仍然考不了100分一樣,問題可以變,要被辨識的物件也是,只要物件像是出題老師一樣調皮一下,騙過學生騙過電腦,醫學系明年見,準確度直接突破下限。

面對這種「意想不到」的問題,我們常常需要權衡怎麼去解決面對,同樣的室內環境,在一般家居與活動展覽會場的差異是天差地遠;同一條道路,凌晨白天中午午後傍晚晚上就有6種截然不同的光線變化;總會有像是小寫L與大寫I這種差異極小的存在,卻硬是要在兩者之間做出最終決斷……族繁不及備載的後處理工作,我們抽出兩項案例作為經驗分享和大家娓娓道來

說到車牌辨識,大家應該都對於停車場的自動辨識系統不陌生,但如果說,在塵土飛揚,砂石車、槽車狂奔的道路上同樣進行辨識,車牌可不會乖乖地停在攝影機前面慢慢等你分析在打開閘門啊! 怎麼去捕捉到車牌,並精確的辨識,除了原本的車牌辨識模組,最重要的莫過於是在有限的時間、髒亂的視覺環境下找到車牌的位置。 為了有效的利用時間避免電腦過度計算,會需要加上一些
必要的追蹤技術,與此同時,將被沙塵汙染影響的車牌,透過二值化與除噪影像技術來加強車牌輪廓,提高辨識清晰度,這些都是單純辨識模組,很難成功跨足的,也是在師出同門的同業競爭中,競爭準度的必要功夫。

每年工安事故頻繁,政府力求廠商能盡監督責任,管控好每一個人的裝備是否有著裝正確,但往往會有一個轉身,工人就脫下背心和安全帽,嫌著酷暑無情,提高了危害發生率。

要辨識背心和帽子是相當容易的,但判斷是否有確實穿戴在身上,就不是一個單純的辨識問題了,怎麼拿捏人員配戴穿戴的狀態就是一門學問,解法百百種,但可能會過度加重電腦運算,結果過度延遲,意外發生就來不及了,不論是鎖定頭部四肢,還是去除不想關注的目標;僅僅是做到如此還不足,通常辨識完成會需要產生表單程式與警報響鈴,每個環節都會與辨識系統環環相扣,怎麼去配合系統調整,都是要根據完整的客戶需求,去進行調整與妥協。

正如案例所述,後處理的必要性,是因為多數公司的核心方法是相同的,但通常準度只有辦法落在40%~75%,一般使用情境的準度要求都會盡可能超過85%,甚至會期望將原有工序的良率,從95%一路往上吹毛求疵,此時此刻的後處理,就是系統真正的軟實力,沒有統一量產需求,只有少量多樣的千變萬化,同時擁有苛求極致的職人精神。 人人可以玩會公開的模組,但要做出可以營利的產品,比的是誰後處理的功夫下的深,誰能真正突破限制,這正是客製化系統的價值,也是AI辨識系統落地的不二法門。